登录/注册查看更多内容

稳消费—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2022-12-28

这是一个需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时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调整,我们正在经历也许是最后一波的冲击,后疫情时代真的要来了。而与此同时,经济前景在很多人眼中仍然晦暗不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未缓解,本月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答案的重要部分落在了扩内需上面。本篇月报,我们来集中探讨扩内需的原由、发力点以及对投资的启示。

首先,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除部分年份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超过50%,但国际比较中仍处于偏低位置。2010年以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GDP)从2010年的49.3%上升到2021年的54.5%。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GDP从2010年的34.6%上升到2021年的38.5%,总体上仍不高,不仅低于同期美国的68.2%、日本的53.9%、欧元区平均值的51.1%,也低于金砖国家(不包括中国)平均值的57.7%,中国较金砖国家低了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的老路已经无以为继。事实上,过度投资已经开始扭曲我们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结构。过去两年,扩张投资的工作越来越难,虽然中央有预算、有专项债额度,但是地方没项目,落实不下去。无论房地产还是基建投资都无法撑起当前的体量,所以靠投资驱动来稳增长的结果,反而使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图: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主要数据




其次,外需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毫无疑问,过去两年,我国的出口享受了又一轮红利,为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海外经济走向衰退,各国逆全球化动作不断,出口的疲态已经开始显现。双循环的重心必须回到内循环上面,扩内需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另外,我国内需空间广阔。从衣食住行来看,住房改善、汽车出行电动化智能化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相关预测,在信息消费领域,2020年至2025年5G商用将直接带动信息消费8.2万亿元左右,其中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将释放约4.3万亿元信息消费空间;在医疗健康领域,到2030年我国医疗卫生市场需求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在文化消费领域,传统历史文化消费不断兴起,“新国潮”“传统文化+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新型消费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的是,服务贸易亦蕴含巨大增长潜力。

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如何稳消费。受疫情冲击等多方面影响,消费贡献率有所下降,消费预期极度转弱。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稳增长重在稳消费,稳消费重在稳消费预期,稳消费预期重在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提振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我们认为稳消费的第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如何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消费预期不仅是城乡居民对消费的预期,而且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有效应对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核心是稳住市场主体,以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进而稳住消费预期。要从信心层面、制度层面给市场注入强心针,加大稳市场主体的相关政策力度。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经济就能生机盎然。1.6亿多户的市场参与主体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就业顶梁柱。要从户籍等制度层面多多打开掣肘,让人民看到生活持续向好的希望。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产收入群体要加大税费减免力度。要梳理助企纾困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对关键性重点企业可考虑制定企业(项目)白名单,加大精准施策力度;考虑进一步的全面降息,降低资金成本。

稳消费的第二个重要发力点,就是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欧洲、美国在2020年以来稳消费效果显著,一个办法是发钱,另一个办法就是降息;发钱是增加收入,降息是提高消费倾向。我们也应该适时而动,优化现有支持消费的相关政策。例如,加大对服务消费券等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消费券使用门槛,扶持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服务业企业,将短期消费刺激与改善消费预期有机结合起来,这在出行服务、旅游等领域应该大力推广起来。与此同时,加大公共消费政策力度。从各国经验看,加大公共消费力度,有助于改善消费预期。要进一步调整政府消费支出结构,推动政府总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进一步提升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占比,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图:我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占比




展望消费复苏,国内消费的增长趋势,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疫情及管控政策的走向,一方面也依赖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居民收入预期的整体影响。当前,疫情管控调整已落定,复盘海外,疫情管控政策明确放松后消费从开始修复到完全恢复基本上经历3-4个季度时间,基于目前国内疫情情况,我们认为国内修复周期可能不会更长。近期关于扩内需的政策呼声以及持续落地,将逐步开启宏观层面的边际预期改善,消费复苏将成为2023年明确的方向之一。伴随疫情影响消化、完全回归常态,预计将进入消费数据实际明显回升阶段。我们仍然认为政策将针对住房改善、汽车出行升级、消费服务等领域陆续展开。结构上,预计呈现从本地活跃到跨距离出行,从商品到服务,先必需后可选的复苏路径,而服务及可选的修复弹性后期更大。



END




登录/注册

登录/注册

合格投资者认证

下一步

我已阅读并同意观富资产《用户服务协议》
本人承诺符合特定的合格投资者条件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阁下如有意了解私募投资基金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
1. 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2.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3. 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4. 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

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确认为合格投资者,方可进入页面获取私募基金相关展示信息。
(本站所有信息仅供一般性参考,本站介绍的信息及资料并非旨在为任何投资者或第三方提供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站及其所包含的信息未经观富资产书面同意,任何个人或实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披露,复制或转发给任何其他个人或实体。)

重要声明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阁下如有意了解私募投资基金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

1、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2、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3、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4、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

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确认为合格投资者,方可进入页面获取私募基金相关展示信息。

(本站所有信息仅供一般性参考,本站介绍的信息及资料并非旨在为任何投资者或第三方提供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站及其所包含的信息未经观富资产书面同意,任何个人或实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披露,复制或转发给任何其他个人或实体。)

我已阅读并接受 不接受